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东莞自然资源”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过程的重要一环
◆在编制时,应针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制定分类调控措施,明确各类空间生态修复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策略
◆在实施时,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作用,加强部门协作,按照清单化推进、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推动规划落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国家战略。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被赋予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要求“牵头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19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对一定时期特定区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的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属于国土空间类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对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也包含不同层级,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纵向上需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其专项规划和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目标任务,同时是指导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必要依据,在修复规划体系中属于重要一环。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实践已全面开展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早有部署。2020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要求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同时,部署和指导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通知印发后,大部分省份开始探索市、县级规划的编制,截至 2023年9月底,全国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署开展了市级规划编制,其中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下辖市级行政单位的规划均已印发。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有规可依。为了进一步指导市级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解决规划编制中的技术难题,提高规划编制质量,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牵头制定《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行业标准,已形成报批稿;约有2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印发了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理论和方法日趋完善
尊重自然,顺应发展规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认识生态本底对国土空间开发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城市经济社会规律与城乡发展规律。通过开展分析评价,摸清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开展多尺度、多要素的生态问题诊断,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修复与市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合理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目标。
系统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及与社会、经济、文化系统之间的协同性,基于系统性思维统筹全局、系统谋划,遵循“问题识别-空间布局-实施安排-保障措施”思路框架,从整体到局部、从系统到要素综合考虑。从全域系统性和“三类空间”子系统两个层面开展生态问题识别,构建生态廊道、打通生态节点,形成多元素、多层次综合一体的生态网络,反映区域生态修复总体脉络;综合考虑区域自然本底、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及主要的生态胁迫问题,划分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以生态问题突出区、关键地区等为主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分区分类明确修复主攻方向、统筹安排修复任务。
统筹协调,强调规划落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在横向上,以修复规划统筹相关领域和部门的生态修复任务,整合各部门碎片化、分散化的修复工作,转变以单一生态要素为抓手、以单个项目解决单一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区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式,以修复项目为平台,以改善区域生态功能为导向,部署系统性项目或多类型组合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建立从平面到立体的布局结构,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实现一体化保护修复。在纵向上,落实规划传导,在市级以重点项目为抓手落实工程项目体系,依据生态修复分区和重点区域确定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明确项目的主要目标、范围、建设内容、时序安排、投资需求、资金来源、责任部门等内容。
政策驱动,注重规划实施。以“项目+政策”双轮驱动的方式推动市级规划的实施与落地,针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制定分类调控措施,明确各类空间生态修复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策略,减少各类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生态修复的负外部性。在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开发利用、实施监管等过程中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加强政策调控,变被动修复为主动保护,变末端治理为前端防护。针对生态修复投入成本高、资金缺口大的特点,推动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转化。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加快推进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在各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牵头作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管理格局,依据部门职责,对规划目标、任务及项目进行实施分工,按照清单化推进、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推动规划实施落地。
优化项目实施模式。结合各市特色优势资源,将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本地的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鼓励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康养、生态旅游、特许经营、林下经济、生态种养等融合发展,形成“生态+”治理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修复。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和动态反馈机制。按照规划实施“年度—五年—终期”的时序安排,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跟踪、五年评估、终期效果评估的实施评估机制,推进规划全周期管理。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监管,通过评估对规划部署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并做好与空间规划及“一张图”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