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东莞发布”
今天(2月9日)
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
向大会作东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有哪些重点和亮点?
一起来看看!
2022年工作回顾
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
紧紧依靠群众打好人民战争
面对疫情发生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防控形势,广大群众听党指挥、同心抗疫,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坚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打疫苗、戴口罩、 不聚集,共同构筑起群防群控的钢铁长城。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抗疫英雄,东莞党员干部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可靠队伍。
坚决落实“经济要稳住”
以超常规力度稳住经济大盘
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总量达158.4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第1;
新升规企业超过2200家,排名全省第1;
新增高企1725家,总量突破9000家,排名全省地级市第1;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总量达到110家,排名全国地级市第5;
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50家,总量全省地级市第1;
新增上市企业12家,增量全国地级市第2。
重启经济调度指挥体系,设立新一轮稳经济扶企纾困专项资金,推出“纾困27条”“保链12条”“稳岗惠企便民10条”等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546.7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投放量和本外币贷款增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1。
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总额保持正增长,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分别超过700、800亿元,保税物流接近3000亿元。
石排、洪梅、东坑等镇街保持较快经济增速,长安生产总值超过800亿元,松山湖、虎门、南城超过700亿元,东城、塘厦超过600亿元,共同为稳增长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0亿元。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
坚决落实“发展要安全”
全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数、亡人数分别下降38%和32.2%,三年下降53.9%和48.5%。
推动交通事故数下降923起、亡人数减少114人,110违法犯罪警情、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21.6%、6.5%。
主动加强新动能培育
切实强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动力支撑
引进比亚迪、赣锋锂电等10宗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实际投资突破1700亿元,增长5.6%。
新型显示、新能源装备、生物制药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2%、9.6%、11.3%。
打造出32家智能工厂(车间),建成华为、SAP两大赋能中心,全市软件与信息产业增长118%,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主动抢抓“黄金内湾”建设机遇
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档升速,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完成立项前置审批,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建成,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全面封顶。
滨海湾新区获批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水乡功能区两大市级产业基地呈现雏形,银瓶合作创新区土地整备步伐加快。
全面铺开深江铁路和深惠城际东莞段建设,积极争取佛穗莞城际、广深中轴城际连接松山湖。
2号线三期、1号线一期加快推进。
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TOD项目进展顺利。
莞深、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动工,莞番三期、狮子洋通道建设加紧实施,滨海湾大桥建成通车。
国际商务区中心公园一期建成,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工程全面动工,黄旗南麓文体带香遇走廊二期建成开放。
主动践行人民至上
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全市实名登记用工规模超540万人,新增就业11.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
低保标准提高至1200元、位列全省第2。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9所,新增公办学位7.9万个,公办在编教师招引人数超过之前6年总和。
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突破2500亿元大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排名全省第1。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
争取达到6%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进出口总额增长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R&D投入强度保持在4%左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3%左右
重点实施
“十大行动”
01
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着力建设制造业当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市政府一号文(点击跳转阅读)出台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0条措施。
构建大招商、招大商的体制机制。力争招引一批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
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车间)、申报“灯塔工厂”,打造不少于4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00家。
我们要开展一场不亚于“机器换人”的产业革命,推动东莞制造业实现质的转变。
02
实施稳预期提信心行动
着力推动经济社会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设立“东莞民营企业家日”,全流程培养百名领军型、千名成长型、万名创业型企业家。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恢复接触性消费、聚集性消费、群体性消费。积极发展街区经济、夜市经济、首店经济,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潜力。
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加强企业用工保障,与劳务输出重点地区无缝对接。打造供需对接平台,举办不少于30场新品发布会、订货会。
把工业投资作为生命线来抓,让企业敢投资、快投资,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以上。
03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
着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支持以商务包机等方式组团出海拓市场,建立东莞商品境外展销中心,支持优势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生产、物流和仓储基地,实施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
打造特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动建设电子元器件分拨集散中心,做大做强华南地区水果集散中心、支持家具等优势产品出口集拼中心发展。
打造交椅湾六个千亩级优质产业空间,加快推进OPPO、vivo、正中等项目。探索水乡功能区与黄埔、增城共建穗莞东江两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合作区。
04
实施科教兴城行动
着力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全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动工,加快先进阿秒激光立项申报,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组建新材料产业园。
大力实施工业软件核心攻关,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试点应用推广。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鸿蒙生态链建设,打造“全国鸿蒙智造之城”。
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以项目带动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和科技创业人才。年内引育20万名本科生、2万名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以上。
新增公办学位6.35万个,巩固学前教育“5080”成果,推动不少于150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行“中高企”联合培养模式。
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用在教育,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每一位东莞建设者的孩子都“有书读、读好书”。
05
实施民生福祉提升行动
着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增养老床位300张以上,建成金菊福利院新院。
完善辅点医院直接报销机制,加快国家医保信息平台本地化适配性改造,优化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
提高义务教育民办学位补贴标准,放宽优秀产业工人入户门槛,鼓励支持扎根东莞发展。
06
实施深度城市化行动
着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城市气质
全面推进深江铁路东莞段建设,争取深惠城际谢岗段、佛穗莞城际开工,加快2号线三期、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推动莞番高速三期、莞太路品质提升和桑茶快速路及东延线建成完工,公常路升级改造和环莞路北延线动工,加快莞深、常虎、广深高速改扩建和狮子洋通道建设。
启动鸿福路街道综合整治首期工程,建成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2号桥,完成市民服务中心三期主体封顶。加快国际商务区中心公园、香港中心、招商局中心等项目建设和楼宇招商工作,打造总部集聚区。
全面加快“三旧”改造,每个镇街(园区)至少启动实施1个500亩以上的政府统筹连片“工改工”片区,全市拆除不少于3000亩。加快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年内推出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
推进80个交通拥堵节点整治,新增停车位不少于10万个。
07
实施绿色转型行动
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亩,整备可恢复耕地空间3万亩。
加快7个连片美丽河湖试点建设,基本建成滨海湾至松山湖碧道,全年新建碧道120公里。
全市打造不少于100公里慢行系统、50条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示范街道,新增改造不少于100条人行道。
08
实施文化强市行动
着力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
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球迷经济、俱乐部经济,打造篮球潮玩集市。积极引进和举办一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
加快三江六岸历史休闲区建设,动工建设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09
实施安全攻坚行动
着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东莞
提高社会面见警率、管事率、震慑力,加快“雪亮工程”二期建设,做实做细社区警务。加快“莞邑调解”平台二期建设,推动信访事项办理提质增效。
形成内涝防治达标系统方案,完成9个易涝点整治,力争全市34%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我们要让万无一失、一失万无成为每家企业的安全信条,让市民群众都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10
实施政务提效行动
着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设立莞家代办服务中心,组建专班提供项目审批全流程代办服务。
完善服务镇街、园区解决问题协调机制,将基层反馈作为办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严控开至镇村的会议数量,推广现场办公、集中调度、观摩交流等会议形式,让基层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